蒙古族人民過著 “ 逐水草而遷徙 ” 游牧生活,千百年來。因水豐方能草美,而后牛羊肥壯,而后衣食無憂,而后國泰民安。故水為善之源頭,為神物。生活形態決定了草原上的人民對水有著獨特的感情,圍繞著水草豐美的查干湖也就世代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美麗傳說。據說查干湖的冬捕在明清時期已聞名中外,人們甚至稱這里的牧民為 “ 查干淖爾漁夫 ” 一網打出 42 萬斤魚的歷史更是賦予她足夠的靈性與神奇,形形色色的古老傳說和現實困境交織成奇聞異事,使人們形成一種堅信不移的湖神崇拜,不只下網前要殺豬宰羊,平日里走船連個 “ 翻 ” 字都不敢說,這種 “ 虔誠 ” 一直延續到現在形成了一套獨具宗教、民族特色的祭湖儀式。
儀式將開始
意在祭祀湖神、喚醒冬網,祭湖、醒網 ” 儀式。奉拜天父地母,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,百姓生活幸福安康。整個祭祀過程極具民族特色,內容相當豐富,先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也頗費心思,供桌、供品以及出場人物、出場順序都有定數、定序,不可偏差。通常情況下,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漁把頭主持儀式,開網眼的冰面上,擺放糖塊、炒米、水果、奶干等供品,點燃香火、炭火鍋,進行贊語祝辭,祝愿冬捕平平安安,多出魚、出好魚。
儀式開始
上鋪黃布,首先要在鑿好的冰洞前擺放一張紅色供桌。擺好三只香爐、四大碗白酒(其中一碗為漁把頭準備的九炷高香,幾只裝好冬網的馬拉爬犁、誦經的喇嘛(每人手持法輪等佛具,懷抱盤裝水果、奶干、奶皮、炒米、糖塊等供品)跳查瑪舞的青年、身著蒙古族服裝雙手托白色哈達的姑娘、手托裝有五、六斤糖塊托盤、手拎盛大半桶牛奶(桶里裝一把勺子)蒙古族青年、漁工們約 50 米的場外等候,鑼鼓、鈸、法號組成的鼓樂隊在主場地左側就位。當主持人宣布 醒網、祭湖儀式開始 ” 時,鼓樂隊奏樂,扮演人員按誦經喇嘛、跳查瑪舞的演員、漁把頭、蒙古族姑娘、蒙古族青年漁工分乘馬爬犁的先后順序向場內行進,喇嘛搖動法輪等佛具,跳查瑪舞的跳舞、漁把頭、蒙古族姑娘、蒙古族青年隨后,鼓樂聲中直接來到冰洞旁,漁工列一橫排站在馬拉爬犁隊伍前。喇嘛先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住持,住持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,然后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,之后率眾喇嘛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、冰洞、松柏枝轉三圈并誦經。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上,開始朗誦祭湖詞:!長生天,先祖之靈;!庇護眾生,求昌盛,求繁榮。查干湖呵,天父的神鏡;查干湖呵,地母的眼睛,萬物生靈,永續繁衍;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懷中,都握在查干湖地寶的手中。獻上九九禮吧,奉上萬眾心誠,湖上層層冰花,閃動八方精靈。敬上九炷檀香,插上九枝青松,獻上九條哈達,擺上九種禮供。呵,千里冰封望祭湖,萬頃湖面競紛呈。開冰拉網出魚嘍,頭魚宴上慶豐登。 |